长者才艺专才义工队正在组建中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符畅 通讯员 胡美然
1月9日,“耆光义彩,‘乐’动”羊城长者义工乐器才艺展示大赛决赛在广州热闹举行。现场,18支入围队伍吹拉弹唱,精湛技艺征服不少观众。据悉,广州义工联已连续三年举办长者才艺展示大赛,目前正组建长者才艺专才义工队,将为长者搭建“老老互助平台”。
据广州义工联长者服务督导林晓芬介绍,从2015年起,广州义工联每年都会举办羊城长者义工才艺展示大赛,前两年的大赛内容分别为广场舞和合唱,今年首次开设乐器大赛,旨在为不同特长的长者提供不同平台。
据了解,年满55周岁的广州长者均可报名参加今年的羊城长者义工乐器才艺展示大赛。大赛设置弹拨类、拉弦类、吹奏类共三种类别,吸引了全市100多位长者报名参与。经过筛选,最终18支队伍入围决赛,入围长者的平均年龄为66岁,其中年龄最大的长者达89岁。
林晓芬表示,希望通过比赛为长者搭建一个展示表演才艺的舞台,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发展兴趣。并且,进入决赛的参赛者将加入到广州义工联长者专才义工队伍,结合自己的专长,深入社区,带动更多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的空巢长者一同参与社区活动,搭建“老老互助”平台。
下面所展示的两位正是比赛中的佼佼者——
失明长者 听歌背乐谱
手风琴、小提琴、二胡……今年68岁的常新基是个乐器迷,从10多岁开始就自学各种乐器,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拉手风琴。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常叔在台上熟练地拉着手风琴,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而台下,他要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因为常叔现在已经完全失明了。
32年前,常叔突发视网膜脱落,由于手术失败,造成永久性失明。尽管如此,常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尤其是将拉手风琴作为晚年生活的最大乐趣。
很多人会问,失明了怎么看曲谱?对此,常叔有他自己的方法。“我上网搜索歌曲,花一天时间重复循环听单曲,基本就能背下乐谱了。第二天我再凭记忆用手风琴弹奏出来。”常叔兴奋地说,“简单的乐谱一般一天就可以背下,而我试过的最难的曲谱,背了1个多月。”此外,常叔还会让有钢琴基础的女儿读谱给自己听,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他曾在女儿的帮助下成功弹奏出《土耳其进行曲》。
失明长者常新基听歌即可弹奏出乐谱
七旬老伯让古代乐器鼻祖复活
在当日的决赛舞台上,一套造型奇特的乐器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原来,这是一种名为“石磬”的古代乐器,由10多块形状各异、打磨光滑的石头组成。年过七旬的汪穗罗身着秦汉服,有节奏地敲打着石头,演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再现远古时代的天籁之音。
“别小看这些石头,每一块都是经过我打磨改良的。”汪叔说,为了找到合适的石头,他多次远赴外地寻石,因为石磬的原材料比较特殊,必须为火山岩浆喷发冷却后形成的石灰岩石。
“寻石”只是第一步,还要根据石头的特质判断石头发出的声音属于哪个音阶,再将石头送到石材厂,按一定的尺寸进行初步打磨。随后,汪叔再把石头拿回家进行“二次打磨”,力求让石磬发出的音调更加准确。“买一块石头起码几千元,这十几年来,已经花了几十万元的积蓄。幸好家人都很支持我。”汪叔说。
原来,汪叔从十几岁时就开始研究民乐,精通二胡和扬琴,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希望挑战自我,“换换口味”。了解到石磬是中国古代乐器鼻祖,并且尚未有人对其进行过系统研究,于是,自2004年起,汪叔全身心投入到石磬的研究中。汪叔介绍,“金石之声”其实就是石磬经敲击后,所发出的金属声与石头声混合的纯天然声音;而敲击石磬发出的声响,在室内环绕可以持续8秒,有“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之感。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最古老的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我希望能够将它传承下去。”为此,汪叔还特意打造了一个近百平方米的乐器工作室,招收了8名徒弟,其中年纪最大的是60岁,最小的只有10岁。
去年,汪叔为石磬申请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具有5000年历史的石磬,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成。汪叔表示,今年将继续申请。
年过七旬的汪穗罗痴迷石磬
(《羊城晚报》2018年1月10日A17版)